四川蓬溪张鹏翮: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 |
张鹏翮
四川蓬溪县奎阁广场张鹏翮雕像
张鹏翮(1649-1725年),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江南学政、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建立到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职务,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专家、理学名臣。
张鹏翮为官清正廉洁,康熙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更赞誉其“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雍正三年(1725年),张鹏翮病逝于相位,归葬遂宁,谥“文端”,祀于清朝贤良祠、遂宁乡贤祠。
张鹏翮工诗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遂宁县志》、《治河全书》等书,思想深刻,文笔优美。
张氏家规
遂宁张氏族谱
记载于《遂宁张氏族谱》中的《家规辑要》是历代张氏族人在修谱时汇集起来的族规,由张鹏翮之子张懋诚主持修订,张鹏翮亲自撰写序言。张氏家族以《家规辑要》来规范、约束家人及后世子孙,其中包含了“忠孝为本”、“清俭传家”等中国传统优秀的治家理念。《遂宁张氏家乘》中的序也提到“存孝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士,为士者诗书,为农者勤俭,使称为清白吏,子孙不亦美乎”。
此外,“怀冰雪堂《家规》”亦是张氏家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怀冰雪”是康熙赐予张鹏翮的匾额,期许他为官操守清正纯洁,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张鹏翮因之而建“怀冰雪堂”,并在《家规辑要》“禁戒第八”中手订“怀冰雪堂《家规》”,其中提到“怀冰雪堂家规尤严于始而慎于微”,要求子孙后世中为官者“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
数百年来,张氏家族一直遵循家规训导,家风井然,家族繁衍兴旺。
●张鹏翮家规摘编廉洁
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
——《遂宁张氏族谱》
【译文】
做官的(子孙)不得行贿受贿,败坏声誉德行,使祖宗蒙羞。
居官要守得穷秀才本色,庶无贪念,不然人方荣华,而我寂寞;人方肥马轻裘,而我敝衣羸马;人方享妾之奉,而我伤北之叹。道心不定,未有不丧其所守也。
——张鹏翮《信阳子卓录》
【译文】
作为官员,要保持穷秀才的本色,没有贪念。否则看到别人享受荣华富贵,我却一无所有;别人骏马华服,我却粗衣弱马;别人妻妾成群,而我独自叹息。如此一来,心里无法安定,坚守的人格底线也将丧失。
忠臣必廉而廉者必忠,奸臣必贪而贪者必奸,故孔明忠于季汉①而成都止有桑八百株;元载为奸于唐,而胡椒至八百石②,由是观之可以识忠臣奸臣之分矣。
——张鹏翮《信阳子卓录》
【注释】
①季汉: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
②胡椒至八百石:元载被治罪抄家时,从家中被抄出八百石(合现在64吨)胡椒。胡椒进口自西域南亚,在当时卖得很贵。
【译文】
忠臣一定是廉洁的,廉洁的人也一定忠于国家。奸臣是贪婪的,贪婪的人也必定是奸诈的。因此,蜀汉的忠臣诸葛亮,也只有成都区区八百株桑树;而唐朝的元载,家里的胡椒都有八百石。由此可以看出忠臣和奸臣的区别了。
勤政
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恪,昼夜孜孜、如临渊谷,便自无他患害。
——张鹏翮《信阳子卓录》
【译文】
作为官员要以奉公清廉约束自己,做事要勤奋。无论白天黑夜都要勤勉不怠、心存谨慎,这样才能没有祸害。
遂宁张氏族谱
修身
存孝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人,为士者诗书,为农者勤俭,使称为清白吏,子孙不亦美乎?
——《遂宁张氏家乘》序言
【译文】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事要宽厚正直。为官要忠心为国,为人就要正直不阿。作为士人要饱读诗书,作为农民要勤俭持家。如果能以清白著称,这对于子孙来说不也是好事吗?
家长须重视身教,不得妄言妄行;宗子①主祭②,为族人仪表,须仁恕宅心、礼让接物,使上悦下服。
——《家规辑要》
【注释】
①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
②主祭:主持祭礼的人。
【译文】
家长要以身作则,谨言慎行;家族里的核心人士,更要作为族人的表率,宽厚仁慈,以礼待人,使得家族上下齐心。
自奉宜薄,而待师友则宜隆……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与不如己者处,常自以为有余则日损。
——《家规辑要》
【译文】
对待自己要简朴低调,对待师长和朋友要热忱……和比自己贤能的人在一起,常常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所长进;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会常常自满,则不利于进步。
清俭
凡我子孙,务须屏除恶习,力于勤俭,然后家道可兴。
——《家规辑要》
【译文】
凡是我的子孙,必须杜绝一切恶劣行为和习惯,致力于勤奋和节俭,这样家族才能兴旺。
义之心不可以不热,富贵之念不可以不淡。
——张鹏翮《信阳子卓录》
【译文】
为天下公义的信念需要热烈,富贵生活的念头应该淡泊。
蓬溪县赤城湖
●名家观点
“不许妄取一分”的张门家风
宋朝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眉州苏氏家族、明朝以杨慎为代表的新都杨氏家族和清朝以张鹏翮为代表的遂宁张氏家族,是巴蜀地区清廉为官的典范,他们的家风家训也一直影响着今天的四川乃至华夏大地。
张鹏翮是清代著名廉吏,品格、功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他的主要思想来自于蜀中清官传统,特别是清白文化的孕育。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三个方面:公忠体国、忠孝传家,民生为重、清廉一生,书香门第、代代相传。
公忠体国 忠孝传家
张鹏翮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践行者,国家和民族利益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而张鹏翮出使俄国的经历为这个条约签订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出使俄国的使团中,索额图虽然是正使,但作为副使的张鹏翮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张鹏翮并不会俄语也并不擅长外交工作,康熙之所以任用他,就是看重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原则底线的坚守。从北京经过葱岭前往俄国,一路上颠簸难行,还要穿越当时被称为“绝漠”的大沙漠。张鹏翮一介文官,双腿被马鞍磨破,但丝毫没有退缩。在遇到先锋队伍被俘虏时,他更是大义凛然,坚决前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在他的劝说下释放了被俘将士,让使团顺利前行。这一事迹传到了俄国,使俄国不敢小看中国人的坚守和气节,也促使了第二年的边界谈判顺利进行。此外,张鹏翮还记录了一路上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助力勘定边界之举。
民生为重 清廉一生
张鹏翮被誉为“清官”“能吏”,既有为官的信仰和理念,也有实际功绩。他是民本思想的践行者,为官五十多年,一直秉承“坐而言,起而行”的理念,倡导读书不但要形成自己的理念,有了理念还必须践行。
张鹏翮与大思想家黄宗羲交流时说:“在一乡化一乡,在一国治一国。”他不仅始终保有这样的为官信念,也在各个地方践行不怠。在山东兖州他平定冤案、开仓赈灾、摒除陋习等一系列政绩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在他离任时,百姓自发为他送行,还编了民间小调歌颂他。
治理黄淮是张鹏翮一生的重大功绩之一。他治理黄淮和之前的官吏不一样,其中很大的区别就是他常亲自深入河道湖口去考察,询问当地百姓,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河道资料。同时,他还积极向前人学习治河经验。比如,他采取“逢弯取直”的治河思路就来自李冰治理都江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经验。诸事亲力亲为,使得张鹏翮成为了河道治理的“行家”,这也是康熙为什么说“张鹏翮得治河之秘要”的原因所在。
书香门第 代代相传
张氏家族自明代以来就是书香门第、科第世家。张鹏翮本人也是文化大家,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开清代性灵派先河,后与他的玄孙张问陶共同成为康乾时期中国的文坛巨匠。
张鹏翮非常重视家规家风的传承,他专门让儿子将明代以来张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整理出来,形成《家规辑要》,其中贯穿了“忠孝仁义”、“清白博爱”等精神。比如:对待邻里要友好,对待社会要公正,治理国家不忘清白。《家规》中不仅有宏观理想,也不乏一些烦琐的生活细节。比如,“不许妄取一分”,“自奉宜薄,而待师友则宜隆”等。他是这样约束家人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以自己的行为操守为后辈树立了典范,使得张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融入人心,代代相传。
“治国如治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历代的家训都以公忠体国、爱国爱家理念等为基础,在中华民族中传承千年有余。《左传》为家训立下了一个规范:必须是好的品德,正义的行为才能用来作为家训规范子孙。我们的家风有着优秀的基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我们的家风也是发展创新的,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形成新时代的新家风。只有这样,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才能走进当下,焕发出更大光彩。(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谭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