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河南洛阳程颢程颐:兄弟大儒 九思立德
文章来源:   2019-11-12 09:28


 

 

  程颢、程颐兄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洛学”代表人物,世称“二程”,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二程”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现均收入《二程集》。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祐年间中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病逝,赐谥纯公。

 

  程颐(1033-1107年),程颢胞弟,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曾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门下,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程氏家规

  “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作为伊川程氏的代表人物,“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兄弟二人将“九思立德”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程颢程颐家规摘编

 

孝悌篇

  莫不孝二亲;莫弃本逐末背毁师长。

  ——《程氏家训》

 【译文】

  

  不要不孝敬父母双亲;不要忘恩负义背地里诋毁老师和长辈。  

  至诚事亲则成人子。  

  ——程颐  

 【译文】

  

  当孩子的要用至诚之心来孝敬父母,诚为孝之本。  

  父母之于子,爱之至也。子不孝,则爱心弛也。

  ——《二程集》

  

  【译文】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高最大,因而子女应当孝顺父母,否则伤了父母之心,父母之爱便会松懈、减少。  

重义篇  

  畏四知①为人仁义。远五刑②莫犯刑戮③。  

  ——《程氏家训》  

  【注释】

  ①四知:东汉人杨震,曾以“神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别人送的黄金,人称“四知”太守。后世常以“四知”指代清廉、慎独。  

  ②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  

  ③刑戮:指受刑罚被处死。

  【译文】  

  要敬畏“四知”,做到为人行仁义之事;要远离五刑,不要干违法犯罪之事,以免遭到杀戮。  

  躬事廉俭敦厚自裕。  

  ——《程氏家训》  

  【译文】

  自己要做到廉洁节俭敦厚诚实。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二程遗书》

  【译文】

  不能制止一时的欲念,就会酿成天大的祸患。  

  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  

  ——《二程集》

  

  【译文】  

  义利之辨,本质上就是公私之争。  

  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

  ——《二程集》 

 【译文】  

  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的正常欲望。假如与义相符合,虽然使自己受委屈也可去追求;如果与义不相合,就要守住贫贱以保持心志。这样做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因为义不可舍弃呀!  

  专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急,则侵夺而致仇怨。  

  ——《二程集》  

 【译文】  

  专想为自己利益考虑,其害处就很大。欲望过甚,则会使人昏庸而忘记追求义理;追求欲望过急,就会造成争夺、伤害,进而引发仇怨。

 

明德篇  

  用九思①立德。无忘好善。  

  ——《程氏家训》  

  【注释】

  ①九思:《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要用孔子做君子的标准来修养自己的道德。不要忘记要多做善事。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译文】

  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会相应产生。

  德善日积,则福寿日臻。

  ——《程氏易传·泰传》

  【译文】  

   德与善一天天积累,福和禄就会一天天自己到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利己,勿嫉贤妒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义合之事则从。

  ——摘自《程子家训》  

  【译文】  

  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处事要秉公办理,不要徇私枉法。不做损人之事,不要妒忌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诚信篇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二程集·粹言·论学篇》

  

  【译文】

  研究学问若没有诚心,则必然杂乱;做事没有诚心,则事情必然失败;自己谋事的时候若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丢掉了自己的忠诚之心;与人相处没有诚心,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人的怨恨。

  学贵信,信在诚。诚则信矣,信则诚矣。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二程集》

  【译文】

  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明善在明,守善在诚。

  ——《二程集》

  【译文】

  要明白善的道理关键在于思考,而要坚守善行则在于有诚心。

 

  ●专家观点

  

清廉为政遗子孙博文约礼垂青史

  “一相壮公千世祖;二贤夫子万年师。”此联上句指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程灵洗,下句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人。  

  大理学家程颐、程颢曾名动天下。兄弟二人出生在世代簪缨的清廉之家。其祖父和父亲的思想、官德对“二程”影响很大。

  不仅如此,“二程”的母亲侯氏知书达理,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收养孤儿,乐于助人,亦给程家带出了好家风。她待人宽厚,不准家人打骂仆人。有一次,一个仆人犯了错,家人欲斥责,她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她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见人善当如己善,视他物当如己物”。

  侯氏教育孩子不掩过、重节俭。她常说,“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她生子六人,只有程颢程颐活了下来,自然十分喜爱,然而并不溺爱。程颐刚学会走路时,有一次跌倒了。家人赶紧上前扶抱,恐其惊啼。侯氏却让他自己起来,并说,“你若慢慢走,怎么会跌倒呢?”侯氏在吃饭时,常让“二程”坐在身边,当他们要吃好饭好菜时,便呵斥制止说,“小时候就讲求吃喝,长大会怎么样?”所以,兄弟二人平生于饮食、衣服不挑三拣四,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二程”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专门为两兄弟请了当地两位名师,一人负责传授礼、乐、书、数知识,一人负责射、御技能。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二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岁时,程颢就会写诗。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诗,说是吴隐之路过石门时,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下《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杯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程颢读了《酌贪泉》诗后,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意思是只要心中意志坚定,外物怎么能改变?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写出这样涵义深刻的诗句,足见其情操高洁。

  “二程”十四、五岁时,程珦以大理寺丞(主管刑狱的官员)身份任江西兴国县知县。当时周敦颐任南安军司参军。一日,程珦拜见周敦颐,见面后,感到周敦颐气貌非常人,交谈后,认为周敦颐深明道学,便结为好友。并让程颢、程颐拜之为师。此后,“二程”明理明道,学问思想大精大进,为以后独当一面、发展理学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程颐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因故没有被录取,便绝意仕途,在家讲学授徒。程颐具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一次,程颐在四川汉中陪朝中官员游三峡。在游白帝城时,京城来的官员叫来了轿子,让人抬着上山。程颐坚持不坐轿,走着上山。他看着官员被人抬着,抬轿的人累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感慨地说:“吾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啊!”后来,程颐在皇宫给年幼的宋哲宗当老师时,他更是向宋哲宗灌输养物不伤的仁者理念,并将之推广到行仁政、广爱民。  

  “孝”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二程”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并做了自己的诠释。“二程”认为,从人子的角度来说,孝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各个方面,概括来说有这样三点:一是使父母体安,二是使父母心安,三是事亲以礼。

  “二程”故里在嵩县程村耙楼山下,晚年程颐由龙门迁居于此。在这里,他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研究成果《伊川易传》向他的学生进行传授。“二程”理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深刻而广泛。“二程”理学的经典格言已烙印在人们心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成语,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修身养性等,都沿袭于理学,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