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上海嘉定钱大昕:一代儒宗 诗礼传家
文章来源:   2019-07-19 08:46

  钱大昕画像

  钱大昕(1728-1751年),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今上海嘉定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特赐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乾隆四十年(1775年)居丧回乡,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两千人。

  钱大昕生前即为饮誉海内的学者,在经学、史学、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与纪晓岚合称“南钱北纪”,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作品28部。

  作为乾嘉史学主要代表人物,钱大昕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被公推为“一代儒宗”,王国维誉之为清代三百年学术的三位“开创者”之一(另两位为顾炎武、戴震)。

  钱氏家规家训

  钱大昕故居潜研堂内“诗礼传家”牌匾

  钱大昕家训散见于他的文稿作品中,他对家族一脉相承的优秀品质进行总结提炼,并将自己的人生思考、心得感悟融入其中,对嘉定钱氏影响深远。

  钱大昕家训以品德和学识相济为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处世与人为善,不可欺天罔上;做人不可自满、妄求利福;治学严谨求是,读书须有创见;潜心研究学问,老而读书不辍。

  钱大昕家训内容丰富,载体很多,以他写给儿子的“教子联”——“闲每劝人为善乐,贫惟教子读书勤”,及其亲笔写下的“诗礼传家”牌匾最为有名。两条训言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要求后辈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注重品德和学识修为。此外,他曾为嘉定钱氏祠堂写下文章,希望家人勤俭持家,彼此相亲相爱,被族人刻在宗祠的石碑上以教育后人。

  除了家族后辈外,钱大昕家训还深刻影响了嘉定地区的学风、民风。他在日常生活中亲力践行训言,留下了“默坐观弈”等广为流传的故事。他的众多弟子受其影响、继承其学,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潜研学派”,朴学风尚久传不息。

  ●钱大昕家规摘编

  诗礼传家

  闲每劝人为善乐,贫惟教子读书勤。

  ——钱大昕“教子联”

  【译文】

  日常生活中要积善行德,助人为乐;即使生活穷困,也要教育子女勤奋读书,钻研学问。

  无忘祖宗淳朴之遗,相勉以孝悌,而勿流侈靡,以致后不能继。

  ——摘自钱大昕《钱氏祠堂记》

  【译文】

  不能忘记先人朴实厚道的训言,家人间要互相勉励,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生活上不要追求奢靡,以导致家业难以为继。

  谦恭自省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①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②,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摘自钱大昕《弈喻》

  【注释】

  ①訾(zǐ):诋毁。

  ②平心而度之:心平气和地、冷静地推测,估计。

  【译文】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严谨治学

  学问乃千秋事,订伪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

  ——摘自钱大昕《答王西庄书》

  【译文】

  做学问是一件长远的事,要发现、改正前人错误的地方,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前人,而是要用来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发展。

  实事求是

  以志解志,非敢臆造。

  ——摘自钱大昕《答谈阶平书》

  【译文】

  研究学问要有充分的依据、严密的推理,不能单凭揣测,主观臆断。

  美恶不掩,各从其实。

  ——摘自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译文】

  在做学问时,不可虚构美化,也不能隐瞒缺点,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不偏不倚。

  钱大昕著作《十驾斋养新录》

  ●专家观点

  一门家学薪火传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德行高尚,一生汲汲于学术,被公推为“一代儒宗”。钱大昕能在为学为人上达到此种境界,固然是其自身努力所致,也与良好家风的熏染密切相关。钱氏尚学、慎独和戒满的家风传承,对其家族之人向善向学的人生追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炯为人正直,拒一时之小利,立一生之清白,给后辈传下了奉法守正的家风。如他69岁时,恰逢朝廷恩诏,向70岁以上的老人赐予粮食和布匹,同乡中有虚报年龄领取赏赐的,有人劝钱王炯也这样做。钱王炯却态度严肃地说:“寿命由天,人可欺,天可欺乎?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这种家风在钱大昕父亲钱桂发身上进一步得到体现,“性耿介,不妄与人交。”为做好饥荒时候的施粥工作,“晨入夜归,检视必周,经画井井,胥役无中饱私囊者”。

  在崇文商学方面,钱大昕祖父和父亲的启蒙和教导极为重要,奠定了钱大昕成功的基础。钱王炯授书乡里,博览群书。亲旧家有藏书,辄借读之,虽盛暑寒冬,未尝一日少辍。钱大昕五岁时,“亲授以经书”。钱桂发 “少承庭训,以读书立品为务”。年轻时读书,“不屑屑记问章句,习科举子业,涤烦去滥,一以先正为师”。可见钱大昕的治学品质方面多承其家学。后人将钱王炯父子两辈言行概括为四句话:其一,处事不欺天罔上;其二,做人力戒自满、不妄求利与福;其三,读书须有创见;其四,老犹读书不辍。

  自钱王炯开创的严谨治学的家学传统,体现在家族治学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精神,成为钱大昕学术思想的核心。“实事求是”有些集中体现了乾嘉学术的基本特征,如重事实和重考据等;有些则具有针砭时弊意味,如破除门户之见、反对剽窃成果等。钱大昕本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终其一生,始终秉持“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精神。清代以后,嘉定钱氏家族亦不乏名人显达,这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良好家风的润溉之功。

  正是有这样良好家风的熏染、激励与规范,才成就钱氏家族在清代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钱氏家族世代向儒,后世名家辈出,有嘉定“九钱”之称。“九钱”之一钱塘与钱大昕、钱大昭互相切磋,再次彰显了“不唯上只唯实”的家学传统。史念海赞道:“其时海内名家,虽不可数计,然‘嘉定九钱’实不愧一时儒宗”。清代著名学者江藩的评价:“先生(钱大昕)之弟大昭,从子塘、坫、东垣、绎、侗,子东壁、东塾,一门群从皆治古学,能文章,可谓东南之望矣!”嘉定钱氏最终形成了与吴派、皖派鼎足而立的潜研学派。

  嘉定钱氏家族一心向学、立志读书的庭训,成为最为励志的家风被代代相传。传到第五代师字辈、第六代庆字辈时,家族虽然不复往日辉煌,但子孙依然孜孜以求,以学问和道德自砺。如钱师慎、钱庆曽等,皆能恪守家学,并取得可观的成就。所谓流风余韵,不坠家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会原会长 朱瑞熙;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钱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