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著名哲学家陈先达:“要跳出‘历史周期率’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文章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网站   2017-11-08 16:43

“聆听大家”系列访谈——
著名哲学家陈先达:“要跳出‘历史周期率’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没有任何主义可以改变中国到现在,能使中国变成现在这样的,只有马克思主义”

  问: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12次提到“马克思主义”,您多年与“马克思主义”为伴,看到十九大报告,一定很受鼓舞。请谈谈您的认识。

  陈先达:中国从近代以来寻找过各种方案,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从此之后,就像毛主席说的,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精神得到了解放,知道了中国该走什么道路,马克思主义成了为中国指路的这样一个东西。马克思主义要指路必须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是1953年到人民大学学习的,也慢慢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我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后就完全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我曾经说过有两条。一条是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生活经历。我对比过旧中国和新中国这60多年的过程。我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任何主义可以改变中国到现在,能使中国变成现在这样的,只有马克思主义。

  第二条是书本知识。光有经验,只是有了朴素的感情,还必须要有理论思维。我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改变世界。整个历史证明这一点,你看出了这么多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么多。哪一个能依靠他的思想来组织工会、组织运动,改变政府?没有,只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它实际上真正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了。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不理解,是缺乏生活经验。1990年代出生的人,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他一出生就面对中国这个环境。他以为中国从来都是这个样子,不知道中国经历过苦难的岁月,经历过连火柴都不能制造的时候。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第一,为什么?社会制度变了,指导思想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起作用了。

  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一个边缘化的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个现象是大环境引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利益驱动。这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作用发生了一些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自从十八大以来,对意识形态的问题抓得很紧,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生逢其时,赶上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专业知识的奋进时代。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实践成果,推动理论创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创造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它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请谈谈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而过程始终都在进行着。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与时俱进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十九大报告讲得非常清楚的。它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外的新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它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时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为什么说是新的时代呢?因为它有了新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是最关键的。要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怎么办?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新时代,就是它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这个指导思想不是只指导这一段,不是就事论事的,它是作为我们党以后实现目标的指导思想。所以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要想实现长治久安,真正朝着社会主义、朝着未来共产主义方向不断迈进,这三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治党永远在路上;有坚强的党的领导人;有正确的路线思想,现在我们明确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很重要的保证。

  “不仅是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掌权的问题,还是关系到13亿人命运的问题”  

  问: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八分之一的篇幅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请谈谈您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解和感受。

  陈先达:现在国家的最大特点是政党政治,西方也是政党,中国也有政党。但是西方没有提出从严治党这个问题,它的政治文化里没有从严治党的问题,只有共产党才有从严治党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西方的政党它不负担国家的命运,它只负担怎么掌权。共产党不一样。从时间上来说,从马克思建党开始,共产党担负的就是人类解放的任务,无产阶级解放的使命;从中国来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如果腐败的话,如果变成“政客的政党”的话,那影响的就不是一个政党,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命运。所以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决定中国的命运,它是不一样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推翻不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革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改变不了社会制度,改革开放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搞不了。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哪一个政党有那么大的魄力,领导13亿人口的中国进行这样一个自我革命。这也是为什么要从严治党,它不仅是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掌权的问题,还是关系到13亿人命运的问题。你看看苏联就知道,苏联共产党垮台,不仅是关系到苏联共产党一个党的执政问题,还关系到整个苏联的国运。所以必须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最大特点是什么,没有终止,永远在路上,这句话非常重要。社会主义不是一代人的问题,它是几十代人的问题。社会主义真正在中国能够建成一个富强民主的中国,而且以后要走下去的话,哪一届的领导都不能腐败,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不然接班接不下去的,苏联就没接下去。到赫鲁晓夫的时候就打断了。到了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基本上就没有了,它接不了班了。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什么意思,腐败随时是可能的。为什么?整个大环境变了,世界交往变了,西方思想的侵入变了,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益导向变了。

  有人很奇怪,过去怎么出了那么多贪官?是整个环境变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从严治党还是缺乏经验。当时主要的注意力是把经济发展起来,经过这一段以后,我们发现光是发展经济不行,党要腐败的话经济发展了是“为人作嫁”。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政党的政治文化不同在哪里呢?西方的政党不能决定西方制度的命运,而中国共产党是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政党,所以它必须从严。因为它是唯一领导的党,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如果你自己都腐败了,你领导什么呀。

  从严治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后这方面抓得很好。反腐败既牵涉到党的组织问题,也牵涉到整个社会风气问题、转变民风问题,特别是党的吸引力、号召力、向心力。人民渴望一个清廉的政府,渴望一个清廉的不腐败的共产党。

  我在2008年就写过文章,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和“历史周期率”。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如果不从严治党的话,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可能夭折。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不断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党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永葆青春。

  “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的作用。这样,任何困难都无法压倒我们”

  问: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练就这门看家本领?

  陈先达:看家本领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学”和“练”。所谓学,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谓练,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非常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写原理教科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其基本原理的宝库。经典著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中每个原理都是鲜活的,既包括对论敌错误观点的驳斥,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什么要如此论述的理论依据、事实依据和无可反驳的逻辑结论。阅读经典著作,不仅能掌握著作中阐述的基本原理,而且能学到经典作家阐述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掌握一身过硬的看家本领,不仅要阅读经典著作,而且要深入实践。俗话说,老北京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本领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实践能力上,体现在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驾驭全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没有能力就没有本领,纸上谈兵不是本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它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

  当代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时刻。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的作用。这样,任何困难都无法压倒我们。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问:2016年5月17日,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问,您如何理解?

  陈先达:历史表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科学技术单轨独进不可能持久,因为它缺乏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前苏联的“卫星上天”与“红旗落地”并存,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论断,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面对的是新的时代、新的国际条件,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包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而且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此辉煌艰巨的事业,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多种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提供创造性研究成果,为决策部门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作用和责任、贡献就体现在为之献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天地。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充满物质利益诱惑和多种社会思潮碰撞的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旗帜、辨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没有形而上只有形而下,哲学就会变为生活常识;可没有形而下,哲学就在天上,没有着陆点,永远与人的生活相分离”

  问:您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哲学”,您还说“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学点哲学,尤其应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

  陈先达: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喜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中有个人物茹尔丹,他是小市民,偏偏醉心于贵族,处处假装爱艺术、爱文学。他弄不清什么是散文,别人告诉他,你说的就是散文。他说,我整天说散文却不知道什么是散文。恩格斯曾引用过这个故事。他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哲学也是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哲学。

  我们面对两种哲学:一种是生活中的哲学,一种是书本上的哲学。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哲学,更应注意生活中的哲学。哲学既不能没有形而上的问题即纯哲学问题,也不能没有形而下的问题即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没有形而上只有形而下,哲学就会变为生活常识;可没有形而下,哲学就在天上,没有着陆点,永远与人的生活相分离。如果我们只懂书本上的哲学而不懂生活中的哲学,这就叫书斋哲学、书呆子哲学。生活中的哲学不以命题、范畴的方式呈现,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能从中体悟出哲学道理的生活状态,“变”“联系”“矛盾”“过程”等,都是活生生的生活观念。

  比如,矛盾变化是什么?是辩证法,所以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变与不变就是哲学问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儒生找裁缝做衣服,衣服前短后长,他不乐意,说为什么前短后长?师傅说,你未发达,逢人低头,自然前面短点,便于弯腰。后来他考中状元,又找了这位师傅做衣服,变成了前长后短,他又不乐意,问为什么这次前长后短?师傅说,这次你做了官,不用低头而是挺胸、昂头,自然前面长点好。这则故事里包含的不仅有裁缝哲学,还有成衣哲学、人生哲学。

  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学点哲学,尤其应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确立理想和信仰的基础,是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哲学并不限于党员、干部,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必要的。相对于科学技术而言,哲学确无一技之长、一专之能,可它有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有的功能。没有实际技能,人们不能从事相应的专业性工作,也没有谋生就业的本领;而不学哲学,人们就会失去精神支柱,缺乏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人生最大的危机不是没有某种专业技能,而是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的丧失、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哲学是拯救这一危机的有力思想武器。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哲学是统帅,而不是士兵,是乐队指挥,而不是乐器的演奏者。”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种种问题,如果缺少一根哲学的“串线”,不懂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就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不可能高屋建瓴。因此,我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又要学习哲学,尤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锻炼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

  “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精华的结合,它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问:中国共产党96年来走过的道路,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其深层本质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中国方案的提出,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陈先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方案,就存在于中国道路之中。没有中国道路就不会有中国方案。提不出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或许有人说,只有中国模式才有世界意义,而中国道路没有世界意义。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模式提供的是模具。我们反对西方推行的普世价值观,就是反对他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解释的话语霸权,反对它们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模式化。其实,各个国家需要的是符合自己国情和文化特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制度。当然,我们可以学习它们的优点,吸收西方的积极成果,但我们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案,而不是成为从西方模具中复制出来的仿制品。

  中国道路,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之路,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之路。讲它是中国特色之路,是因为它具有中国的历史特点、民族特点、文化特点;讲它又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之路,是因为它向人类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向世界表明,一个近百年来受列强压迫和侵略的民族,一个曾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与自己民族特点相符合的制度和发展道路,走上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间天堂,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也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唯一之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并非人人必须奉为圭臬的绝对价值。在当代,各国的发展,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这正是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拼命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因。因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中国方案的成功;而中国方案的成功,意味着在当代可以有另一条通向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而不必接受西方兜售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论和永世论的灵丹妙药。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精华的结合,它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是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可分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如何坚持和发展文化自信?

  陈先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修订的十九大党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作了充实,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

  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口号。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我国历史上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文化的敬意,也是对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我们祖先的礼敬;同样,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包含对永不屈服、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数先进人物及其文化成果的敬意。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这是一种既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文化不是塑像,也不是死水,而是活的机体。文化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自信中,我们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文化传统问题上,我们决不要忘记两个传统。一个是不能忘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样也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创造的革命传统。革命传统,就是红色文化的传统。中国革命传统中就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在新的形式中的延伸和再创造。我们从无数革命先烈身上可以看到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们正是在继续发扬上述两个传统的基础上,从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如果抛弃两个传统,数典忘祖,或忘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先进人物的出现,无法理解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相结合的当代表现。可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在上述两个传统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脚跟能否立稳、腰杆能否挺直的关键”

  问: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不少落马官员都丧失了理想信念。您曾说,“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您认为坚定理想信念对于党的建设有何深意?如何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陈先达:很多年来,“共产主义”这个词似乎已经被遗忘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共产主义理想问题。他说,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对共产党员来说,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脚跟能否立稳、腰杆能否挺直的关键。

  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推翻了旧政权,但不可能完全消灭几千年私有制度衍生的旧观念。因此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先人有大量劝导人们向上向善的警句名言,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我们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有益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以坚守理想信念。其次,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形成与发展的直接来源,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遥想当年,无数热血青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越过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圣地延安,支撑他们的正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我们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原动力。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先进文化。共产党人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铸牢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精神力量。 

  “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保证中华文化永不断流”

  问:今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对此,如何理解?

  陈先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工业文明压倒中国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的西方战胜封建主义的东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生存危机。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文化良莠难分,一些过激的思想难以避免。正是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纠正了五四运动中某些片面性观点,又反对全盘西化,不仅解决了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也解决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事实证明,不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断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构成一个社会结构整体,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在当代中国社会,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保留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形态,这就必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创造出当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是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代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既不歪曲传统文化,又能从传统文化蕴藏的智慧中生发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保证中华文化永不断流。

(采访整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冯国刚 慕振东 |摄影:胡思远)  


 
陈先达简介: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岗位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获得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采访札记

用一生守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来喽”!门铃响过两声,回应随即从屋里传了出来。“来来来,快进来坐。”门开了,循声望去,眼前的老者思维敏捷、言谈清晰、神采奕奕。他就是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

  1953年,年轻的陈先达以一种他自称为“先过门,后恋爱”的方式开始与马克思主义为伴,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说,多年的学习,加之亲身经历的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对比,使他“姓马”并坚定的“信马”。

  倏忽间一甲子,他桃李满天下。陈先达教过的学生有四代之多,遍及全国高校,其中有两位大学校长,三位长江学者,数十位教授。陈先达绝不讲“白开水”一样的课,上课地点也不局限于教室,家里客厅、校园里的林荫道都是他的课堂。“我的老师就是个老小孩儿,他有一颗年轻的心”“我的师爷爷就像人大里的扫地僧,功力深厚”“在我们这个学科里,陈老师就是行走的马列主义字典”......弟子们活泼生动的比喻里,满满的全是对陈老的尊敬和喜爱。

  80多个冬去春来,陈老著作等身,至今仍笔耕不辍。如果时光可以收纳,陈先达60多年的学术成果都珍存于几百万字的著述里。目前,陈先达已经出版了《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等多本著作,还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有影响力的书籍。《走向历史的深处》于1982年问世,是我国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扛鼎之作,已出版了英文版;《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学术专著;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许多大学定为必修课。

  10月19日,就在党的十九大开幕的第二天,一篇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的文章就在光明日报发表,作者就是陈先达。陈老在这篇文章中说,理论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思想黏合剂,坚持正确理论,不断创新理论,全党才能步调一致,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一直以来,陈先达坚持以哲学家的担当关注国家的发展,用哲学的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帮助人们解疑释惑。陈先达说:“文章一定要面对现实,能够回答中国问题。”

  “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要从严治党。”问及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感受,陈先达的回答分外有力。他说,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事关一个政党执政的问题,而且是事关13亿中国人命运的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不能停止,要永远在路上。

  “但教漫步能敲键,老马仍不惜毛蹄。”陈老身居守拙斋,胸怀天下事,以榜样的力量坚定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守望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冯国刚)

© 中共唐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唐山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3016599号-1
www.tscdi.gov.cn  唐山市纪委监委网站     冀公网安备 13020302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