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中】滦县:“四种形态”成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标尺 |
今年以来,滦县纪委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用实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截至目前,处理党员干部319人次。其中,“四种形态”分别为183人次、115人次、11人次和10人次,分别占总数的57.4%、36.1%、3.4%和3.1%,实现了惩处极少数、管住大多数的政治和社会效果。
着眼于“早”,咬耳扯袖“重预防”
抓谈话提醒。开展警示告诫谈话。立足解决基层单位小错多发、频发,查纠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对党员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开展警示告诫谈话,及时提醒、警示。开展任前廉政谈话。逢提必谈,每次调整干部,都要开展任前廉政谈话,提醒新任职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在新的岗位更好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廉洁自律,筑牢廉政防线。今年以来,分4批对200余名提拔、调整的科级干部开展了任前廉政谈话。开展邀请谈话。对上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效率低下,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质量差等的单位“一把手”,召集到县纪委进行约谈,点明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开展诫勉谈话。对有轻微违纪行为或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比较突出的党员干部,开展诫勉谈话,达到及时提醒、教育挽救的目的。今年以来,诫勉谈话27人。
(召开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
抓信息提醒。积极搭建提醒教育平台,紧盯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利用手机短信、滦县正风与肃纪微信公众号、《廉政提醒》专栏、电视台公告、印发通知等形式,重申强调纪律规定,提醒党员干部严守纪律、规矩。
(印发通知)
(提醒通知)
抓警示提醒。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通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巡讲等方式,教育党员干部以反面典型特别是身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为戒,警钟长鸣,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
着眼于“常”,抓早抓小“抓苗头”
始终以关心爱护党员干部、“治病救人”作为监督执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监督关口前移,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抓早抓小,动辄则咎,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运用“大数据”监督。创造性运用“大数据”思维,探索把权力关进“数据铁笼”。初期对569户城乡低保对象进行筛查,由公安、住建、银行、保险等16家单位提供相关数据信息25.67万条,运用专业软件比对分析,发现不符合城乡低保标准的有247户。之后,延伸“大数据”监督链条,深挖骗取低保问题线索,对以低保人员资格取得廉租房的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启动纪律审查程序,追究了相关部门20人的失职责任,党政纪处分12人,组织处理8人。警示效果、震慑作用空前显现,进一步形成不能腐、不敢腐的机制。
(“大数据”监督演示)
深化“第三方”监督。立足解决监督检查工作中监督力量不足、方式单一、人情纠结、问题发现不及时等弊端,聘请社会“第三方”监督机构深入各单位开展“明察+暗访”式监督检查。县纪委每月确定检查重点和范围,“第三方”组织人员不定时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第三方”向县纪委提供检查相片、视频以及图文并茂且带有图表分析的检查报告,县纪委依据检查结果下发通报并向存在问题的单位下达整改意见书,对问题严重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引用“第三方”明察暗访提高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监督范围更广泛,监督指向更精准,切实增强了纪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实现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组织交叉式监督检查。为防止跑风漏气和人情顾虑,实行“异地监督”模式,邀请其他县区纪委人员进行交叉检查,释放出执纪越来越严的强烈信号,形成强力震慑,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触碰纪律规矩的“红线”。
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把全县各单位划分为4个片区,统筹4个监督室的力量,实行划片监督。同时,党风政风监督室进行机动性监督检查。通过舆情分析、走访座谈、信访核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发现问题线索,及时做出处理,努力把违规违纪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让党员干部违纪行为及时刹车。今年以来,组织处理37人,谈话函询26人。
着眼于“严”,丰富措施“强效果”
提升通报曝光率。逢查必通报,形成严肃氛围。坚持网站、电视、微信同步公开通报曝光机制,分别在滦县政府网、滦县电视台、滦县正风与肃纪微信公众平台公开通报曝光13批95人,强化警示震慑效应,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
提升线索处置准确率。对问题线索,在动态管理中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首先,加强问题线索分析研判,准确提出处置意见;其次,针对不同情况适时启动第二次处置程序;最后,严格遵守“四类处置方式”的标准,根据不同情形作出相应处理,提升线索处置的准确率。
提升案件快查率。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对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坚决立案审查,实行提前介入,进行边查边审,实现快查快结,快速查清违纪事实,快速作出党政纪处分,快速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把更多的人力、精力投入到主责主业中。
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
□滦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崔敬民
“四种形态”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化,是处理好“树木”与“森林”关系的深化,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保护党员干部方面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当前,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内监督,必须坚定不移落细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践行王岐山同志发出的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动员令,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坚持抓早抓小,宽严相济、动辄则咎。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健全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的工作机制。既要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朵、扯袖子、敲警钟,做到防病于未萌、治病于初起。又要对违纪党员干部,及时处理,综合考虑问题性质、发生时间、造成后果、认错态度、配合组织审查、退缴违纪所得等情况进行区别处理,以纪为尺,治“病树”护“森林”。今年以来,全县共问责党员干部319人,其中,第一、二、三、四种形态分别为183人次、115人次、11人次、10人次,分别占总数的57.4%、36.1%、3.4%、3.1%。
注重教育引导、挽救干部、团结同志。“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话,而是真正体现了对党员干部的关爱。近年来,我县创新警示告诫谈话、任前廉政谈话、廉政微课堂等方式,教育引导干部增强法纪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切实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达到及时提醒、教育挽救的目的。同时,对犯错误、走弯路的同志不能“一处了之”,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感化,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明白错在哪里、过在何处,在行动上纠正错误、改过自新。对知错、悔错、改错的同志给政策、给出路,把执纪审查过程变成引导审查对象重建对党忠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