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中】迁安:织密权力监督之网让农村“微腐败”无处藏身 |
迁安市立足整治农村“微腐败”,聚焦“关键少数”,通过建权力“笼子”——事前预防立规矩、架监督“探照灯”,事中监管绝隐患、划纪律“红线”,事后追责严惩处,织密村权监督之网,狠刹村干部“小事拍脑袋、大事开会走过场”的“任性”用权行为,改进了干部作风,减少了矛盾,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2017年1—9月,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共受理农村信访417件,同比下降39.7%,初信初访下降29.0%。
建起“制度笼”,“晒”运行,村权“关”起来
厘清村干部权力边界,打造小微权力“笼子”。将24项党务、村务集体权力事项和36项便民服务事项纳入“小微权力清单60条”,并制成“清单挂历”免费发放到全市19个镇乡、534个行政村每家每户,面向村民晒权晾权,公开接受监督。面对权力清单,每名村干部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责权利是什么;每名群众都知道所办事项“找谁办、怎么办”,并且享有一次性告知、限时答复、按时办结等权力,有效防范了村干部推诿扯皮、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
村权运行流程图
制作村权运行流程图,全过程公开透明。为权力清单中的每项村权绘制运行流程图,明确界定范围及风险点,实现事项名称、实施责任主体、权力运行流程、过程公开公示“四明确”,将清单内容、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五公开”,把整个过程全部展现在群众“眼皮子底下”。村权运行的公开透明,使农村侵占集体资产、暗箱操作、处事不公、优亲厚友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了村民疑虑,提升了干群关系,真正实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以五重安乡为例,2015、2016、2017(1—9月份)年全乡信访量分别为180、41、15件,同比下降77.2%、40%,无一起新发生反映农村干部用权信访问题。
架设“探照灯”,“亮”监督,村权“照”起来
完善“日常监督平台”,强化上级监督。定期组织村干部开展党纪法规学习、听廉政党课、看廉政教育警示片,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村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提升廉洁履职能力。对村干部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抽查,通过信访举报、“三务”公开检查、“村财乡管”会计核算监督等渠道,重点加强涉农、强农、惠农资金和应急抢险、救灾救济等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控村干部违规违纪,对涉嫌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立即严肃处置,绝不姑息。年底通过重大村务工作审核、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制等方法,对村干部年度廉洁履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村两委警示教育大会
建强“村务监督平台”,夯实平级监督。在五重安乡试点设立镇乡级“村务监督指导中心”,推行村务监督“清单式履职、积分制管理”系统,有效破解村监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现象,充分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村务监督指导中心每月对各村村监会履职情况进行审核汇总,积分按月累计、上墙公示,年底按累计积分进行考核定级。考核定级为不合格的,按比例扣发考核工资,并由镇乡村务监督指导中心进行提醒谈话,督促整改;考核定级为合格的,得考核工资;考核定级为优秀的额外获得一定资金奖励。
打造“电视监督平台”,方便群众监督。在五重安乡试点搭建面向农村用户的高清互动党风廉政建设科技电视监督平台。每月各村将需要公开的党务、村务、财务、工程合同等信息经镇乡审核后上传电视监督平台,将“村里那点事儿”都摆出来,村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视即可查询低保户、危房改造、宅基地审批等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村务事项。在晾晒干部工作、方便群众监督的同时,又打消群众疑虑、提升干部形象。
通上“高压电”,“划”红线,惩处“严”起来
真“严”真“实”,切实解决力量分散“雷声大雨点小”问题。强化与国土、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协调沟通,整合执纪执法力量,形成纪律审查联动机制,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惠民补贴、扶贫领域等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微腐败”专项整治举报登记台账,对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蝇贪”一查到底。在迁安电视台、时讯报开设“正风肃纪”曝光台,发现问题及时曝光,典型问题连续曝光。
迁安市农村信访情况
查“细”挖“深”,切实解决处置线索“蜻蜓点水”问题。对上年度信访量较多的镇乡,开展“群众身边的腐败”专题剖析调研活动,紧盯“小官贪腐”和与民争利等突出问题,“细究一根藤上的瓜”,一查到底。查处的大五里乡贯头山村村干部集体受贿案中,7名村干部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查处的大崔庄镇原殡仪车司机叶某利用工作便利索取村民财务违法案中,顺藤摸瓜,打掉整个利益“小团体”,处理公职人员6人,其中科级干部4人,在全市党员干部中产生巨大震动。
抓“常”管“长”,切实解决就事论事“雨过地皮湿”问题。制发《农村干部违反廉洁履职若干规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从5个方面界定农村干部村务管理中的46种违规情形,按情节轻重给予警示谈话、通报批评、责令公开检讨、停职检查、责令辞职、免职等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将责任追究结果与基础职务补贴、评先评优挂钩,按处分扣除不同金额补贴,真正触动农村干部的自身经济利益,促使农村干部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形成自觉。
村干部职务虽小,却往往事关大局,整治基层“微腐败”任重道远。迁安市将继续紧盯“关键少数”,不断织密权力监督之网,让手中有权的基层乡村干部讲究规矩,用权谨慎,依法用权,依规用权。
织“网”拍“蝇” 源头治腐
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迁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许俊良
“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习近平总书记如是指出。基层腐败、小官贪腐,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破坏基层政权建设,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村级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形象。村干部的权力虽小,在群众眼中却可能“大到摸不到边”,在规矩面前,没有大小之分,“小权力”也能滋生大腐败,大权力要进“笼子”,小权利也要进。
迁安市纪委立足源头防腐治本,坚持问题导向,关口前移,在有效构建有贪必肃的“不敢腐”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织密监督之网的“不能腐”机制。通过建权力“笼子”、强化村务监督、划纪律“红线”,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务监督积分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农村治腐新模式,基层权力得以规范运行,农村“三资”管理、招投标、惠农政策落实、日常零用工等领域侵占集体资产、暗箱操作、处事不公、优亲厚友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明显向善向好,群众对正风反腐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改善了干群关系,厚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真正实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