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三步走”推进基层“微腐败”整治常态化 |
相较于“远在天边”的“老虎”,“近在眼前”的“苍蝇”更让群众恨之深、痛之切。滦县开展基层“微腐败”专项整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先、抓早抓小、铁腕执纪,努力实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让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规范化,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坚持预防为先,遏制“腐败增量”,努力实现“不想腐”。抓“集体”与抓“个人”双管齐下,构建良好的预防腐败体系。首先是抓“集体”,落实“两个责任”,一是加强汇报沟通,强化责任担当,积极赢得县委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在县委常委会、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全县警示教育大会、科级干部党校培训等多种场合,传达上级纪委最新工作部署和要求,传导压力,释放信号。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压力传导,促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四个干”运行图,对相关单位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进行了约谈、诫勉谈话,制定了镇(街道)纪委书记考核办法,强化了压力传导,进一步夯实了“两个责任”。三是坚持信息共享,强化线索移交,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反腐败协调机制。强化反腐败工作协调机制运用,整合检察、公安、审计等部门力量,集中攻坚重点工作和复杂案件,及时移交移送线索案件,反腐倡廉工作形成了有力支撑,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是抓“个人”,主要是抓宣传教育,在县电视台开办专题,在《滦水之声》设立专栏,专门建立了正风与肃纪微信公众平台,将科级以上干部纳入关注范围,开设了曝光台、工作动态、基层快速、学思践悟等七个专题,累计利用三个媒介刊发“微腐败”文章信息134篇;通过宣讲、新任科级干部廉政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廉政教育,通报“微腐败”典型案例,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洁从政的理念,做到踏踏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坚持抓早抓小,减少“腐败存量”,努力实现“不能腐”。 坚持“六个早”原则,即早教育早提醒、早摸排早查处、早纠正早解决。针对单位或个人出现苗头性、倾向性、敏感性问题,综合运用信访谈话、责成整改、组织调整等方式早打预防针。建立“仪式化”廉政谈话制度,对74名职务调整的科级干部进行集中廉政谈话,重温入党誓词,逐一签订《任前廉政承诺书》;严格落实“警示告诫制”,对71名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警示告诫谈话;对有轻微违纪行为的58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紧紧扭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严防“四风”反弹回潮。紧盯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通过下发通知、电视公告和发送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党员干部严守廉洁自律规定,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共组织专项检查39次,对71个单位、55名党员干部点名通报曝光,组织处理5人,纪律处分17人,防止了“四风”问题反弹;深化拓展民生监督工作,严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滦县“微腐败”专项整治清理问题1471件,整改完成1329件,对1423名直接责任人进行追责,既让群众从反腐败工作中得实惠,又促成“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
坚持铁腕执纪,降低“腐败流量”,努力实现“不敢腐”。对于“病树”必须及时医治、对于“烂树”必须拔除,反之“少数”很快就会变质为“极极少数”,“极极少数”就会滋生蔓延。一是立足增比进位抓调度。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案件线索排查会、两周召开一次案件调度会,以“四风”问题、营商环境、基层“微腐败”为重点,不断寻求纪律审查工作的新突破。1-6月份,全县立案94件(科级干部15件),结案82件(科级干部11人),处分69人(科级干部7人),组织处理14人(科级干部4人)。二是立足提升数量抓线索。开展案件线索大起底行动,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线索移交,扩大线索收集渠道;积极推进监督、巡察工作,主动发现问题线索,快速移交查办;完善快查快处机制,打好主动仗,避免持久战,提升成案数量。三是立足增强质量抓典型。聚焦基层“微腐败”、破坏营商环境、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查处了科协科普学会部长杨某玩忽职守、违法帮助不够申报条件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骗取国家专项奖补资金案,住建局原副局长韩某违反廉洁纪律规定、不正确履职案,王店子镇中学校长吉某违反廉洁纪律违规开支招待费案等一系列社会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同时,通报典型案件15起,进一步营造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四是立足规范执纪抓案管。深入落实《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进一步熟知案管规定,摸清数据底数,倒排上报日期,加强各类数据的统计和报送。全面排查监督执纪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审批程序和内控制度,全过程按规定“签字背书”。严格谈话程序,规范设置谈话场所,防止出现安全事故。(滦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