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家风家事系列之一“像松柏那样长青的革命元老”
文章来源:   2017-06-30 17:39

    江浩(1880—1931),原名江文浩,字注源,出生于玉田县散水头镇北刘家桥村。

  青年时代的江浩,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立下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他自费到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12年转为中国国民党员,并与李锡九等人一起共同创建了国民党燕支部,曾当选为国民党直隶省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第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共天津地方委员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后曾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委员、革命军事裁判所所长、两湖(湖北、湖南)特委书记等职。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位像松柏那样长青的革命元老”。

  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在三十多年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上,江浩舍家忘我,历尽艰辛,百折不挠,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献身革命,甘于清贫

  从日本留学归来,江浩本可以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过上安稳而又富裕的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为了实现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大理想,他舍家忘我,献身革命,长期与艰难困苦相伴。1920年5月13日,他自广州写给夫人刘玉莲的信中有这样几句:“至儿辈就学各项费用,其责任本应由予负担,以尽为父义务。只因时运未至,且不肯违心作事,以致数载奔波,不惟少过家门,即外边亦无正当休止处所。自己受苦,当不足惜,乃竟以教育花销累吾贤妻,问心何以能安……”从这封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江浩因为“不肯违心作事”,执着地为革命事业奔波,不但无力供养子女上学,连自己“亦无正当休止处所”,只能“偏累”自己的妻子“扶持一切”。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江浩受到极大的震动,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反思自己曲折的革命经历,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于是他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和俄国革命的经验,逐渐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920年,江浩回到北京,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正如他后来追忆的:“摸索了十多年呀!直到十月革命后,我才懂得,只有马列主义,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呀!”

  此后,江浩利用国会议员的合法身份,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国会议员的薪金是比较高的,每月四百银元。凭他的薪金,一家人完全可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但他知道,当时我党处于初建时期,经费相当困难,因此他把薪金的大部分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自己仍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他不饮酒,不吸烟,更不到戏园、电影院、公园、游艺场所去。

  1924年,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法租界36号普爱里租了一栋即隐密、交通又极方便的房子作为党的秘密机关。根据组织安排,江浩接来家眷以掩护工作。期间,他很少请客赴宴,更不讲究衣着。他经常教育子女说:“衣以蔽体,只要整洁就可以了,不要追求华丽,不要做衣服的奴隶”;“一个人的好坏,被人看得起还是看不起,不是看你穿得好坏,品质好的人穿衣破也是好人,品质恶劣的人,穿多好也是丑恶的。”

  坚守革命气节,拒绝重礼肥缺

  1923年,北洋军阀大头目曹锟想当总统,而自己的名声又实在臭不可闻。于是,他公开以金钱买票,哪个议员投他的票,他就送给一张5000银元的支票。而在国会议员中,江浩声望较高,影响较大,把他拉拢过来,必然带动一大批人。派谁去向江浩行贿呢?曹锟的幕僚们想到了江浩的一位盟兄弟,此人名叫武宜亭,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主事、京兆尹(北京市长)办公署参议等职。

  武宜亭按照曹锟的旨意找到江浩,先打开一个红绸布包,里边是一张两万银元的支票,然后对江浩说:“只要你在选票上写上‘曹锟’两个字,不但这张支票归你所有,你还可以任选一个县去当县知事(县长)!”当时,即当议员又当县知事,就可以挣两份工资,何况县知事的收入并不仅仅以工资为限。但是,江浩对曹锟的所作所为极为痛恨,面对金钱与官职的诱惑他不但没有喜形于色,反而义愤填膺,当即怒吼道:“只有管铜子叫爸爸的人才会选他(曹馄)!”武宜亭没想到江浩的态度如此强硬,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只好悻悻而别。此事传开后,“金骨头江浩”的美誉不胫而走。

  当年6月下旬,为了抵制曹锟的贿选阴谋,在江浩、李锡九等人的积极带领下,一大批国会议员愤然离京南下,先到天津集合,然后转赴上海。江浩与南下的185名议员于6月28日发表《宣言书》,阐明了离京原因和返京条件,几天后又发表《致两院同人书》,呼吁两院议员共同行动,坚决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丑恶行为。

  但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离京南下的部分国会议员丑态百出。有的议员南下并不是因为他们反对曹锟贿选,而是担心曹锟开出的是空头支票,投他的票很可能要“赔了夫人又折兵”,白白给人留下笑柄;有的议员离京南下只是碍于面子,担心因受贿而留下骂名,不得不充一充硬汉。这些动机不纯的议员过了一段时间便偷偷地跑回北京,从曹锟那里领取了支票,出卖了自己的人格和灵魂。由于这些原因,致使曹锟贿选总统的阴谋得逞。这届国会因此而被人们骂为“猪仔国会”,接受贿赂的议员被卖为“猪仔议员”。

  许多真心反对曹锟贿选的议员,看到毫无结果,也便心恢意冷,离开上海,自谋生路去了,唯有江浩等少数议员矢志不移。为了表示坚持到底的决心,江浩还将眷属接到上海。1924年元旦,江浩全家在上海合影留念,他在这张合影的背面写道:“客夏北京政变,两院同人,主持正谊,南走沪滨,数逾百余。亦其一半年奋斗,竟无好果,同人多数他往,亦难言矣!余生性愚执,尚不以此自馁。时值岁暮,人人携眷分散,余决接眷南来……”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江浩在困境中顽强不屈,无怨无悔,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气节。

  光荣的革命之家

  从走上革命道路那一天起,江浩就经常向家人宣传革命思想,鼓励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在江浩的教育和影响下,一家人全部成为革命者,被誉为“光荣的革命之家”。

  江浩的夫人刘玉莲,出生于珠术坞村(今属虹桥镇)一个中医世家,是一位缠过足又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家庭妇女。他善良而又贤慧,独自承担着家务重担。在天津地委机关居住时,刘玉莲除了操持家务,还为掩护党的机关操心费力。江浩对她体贴、尊重,有空时还帮助她学习文化,从拚音字母开始教,一直教到她能写信,会记事。夫妇两个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江浩的几个子女都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者。长女江韵清青年时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北方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还曾当选为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委员。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起在天津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江韵清的家成为敌战区抗日堡垒,她与丈夫张树德(丰润石各庄人,天津民革创始人)掩护抗日人员出入天津,代购军用物资,并多次输送爱国青年去冀东参加抗日队伍。抗日战争胜利后,江韵清夫妇继续负责秘密联络工作,她家仍是秘密联络点。

  江浩的儿子江震寰于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入党,于同年六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九月肄业,然后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任共青团天津地委组织部长。1926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褚玉璞以“组织党部、宣传赤化、阴谋暴动”罪名,逮捕了正在开会的江震寰等15人。江浩闻讯,立即向国民党中央申请营救费,命王积衡从广州返回天津营救,还特别嘱咐王积衡,“不要偏重营救震寰一人,要照顾全案”。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第六天,禇玉璞将江震寰等15人押赴刑场。临刑前,烈士们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特别是江震寰,拒不跪地受刑,连中三弹后英勇就义。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市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江浩听到这一噩耗,心中十分悲痛。他把悲痛化为力量,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工作之中。此后不久,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二女儿江挹清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家乡播撒革命火种

  从1916年开始,江浩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指导下,借助回家休假或省亲的机会,在他的家乡北刘家桥(今属散水头镇)创办农夜校和女子小学,还组织了息讼会和阅读社,对唤起当地民众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6年7月,江浩亲手创办了玉田农民的第一所业余学校——农夜校,校址在北刘家桥村北的一座寺庙——“后庵”(已毁)。办学经费来自两个方面。经江浩与县教育局联系,每年为这所夜校拨发铜钱500吊;办学经费不足时按地亩向村民摊派。此外,江浩还曾带头向学校捐款。

  农夜校招收家境贫困的农村青年入学,一律免费。农夜校以《平民识字课本》为教材,上课时间一般是在中午或者夜晚。教师从在乡知识分子中聘请。农夜校很受欢迎,最兴盛的时期,在校人数达200多名,不但有本村的,也有邻近村庄的。江浩曾经多次为学生讲课,启发教育学员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农夜校的开办,使青壮年农民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播下了反对封建、追求自由的种子。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农夜校不可能长期坚持。1918年以后,县教育局停止拨款,农夜校被迫停办。

  女子小学的校址设在北刘家桥的另一座旧寺庙内,第一期就有20几名学龄女孩入学。女子小学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妇女缠足与父母包办婚姻等封建陋习。江浩及其女儿江韵清都曾到女子小学讲过课,还向女子小学赠送过地球仪、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一些图书杂志。

  息讼会由德高望众的人士和在乡知识分子组成,其宗旨是调解民事纷争,促进街坊邻里和睦相处,免除或减少诉讼,近似于现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江浩组织的息讼会在解决民事纠纷的同时,还经常揭露官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激发群众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的热情。因此,这个组织深得群众的信赖。

  阅报社相当于现在的农村图书室,设在农夜校内,从农夜校经费中抽出一点钱,订阅一些进步报刊,购买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图书,供农民群众自由阅读。阅报社的管理人员,由农夜校的义务教员代管。阅报社的成立,在当时文化极其落后的北方农村,确实是一大创举,它不仅开阔了农民的眼界,使农民大长见识,而且诱导农民关心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形势,加速了农民群众反封反帝思想的形成。

  1925年,已经成为天津地委领导人之一的江浩,为躲避军阀政权的揖捕,一度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当年六、七月间,以县教育局的名义开办了“全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会期10多天,到会教师300余名。在讲习会上,江浩聘请回乡度假的京津高校进步学生给小学教师讲课,讲授了“文法”、“国音字母”等教学业务知识,同时利用演讲的形式,介绍当时的国内外大事,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期间,江浩还组织师生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激发师生和全县人民的爱国热情,引导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我县一些早期革命者,如李立元、肖质斋、王佩青、张明远等等,都是以这次讲习班为起点,投身到革命运动之中的。

位于玉田县散水头镇北刘家桥村的江浩故居

  讲习班结束后,江浩又把张明远等积极分子吸收为共产党员,并扶持和指导这些共产党员建立了党组织。玉田县的农民运动之所以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江浩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