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感悟】•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
近期中央八套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全家老小,家人一度成为“追剧族”,这部片子虽然已经播完,但是剧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于成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令我铭记于心。
该剧看似讲述的是一代廉吏跌宕的人生,但却充满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充满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正能量。于成龙这一历史人物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为人正直、清廉,承载着乡土情怀,常存“敬业、诚信、爱百姓”的赤子之心;承载着家国天下,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当下我们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态势,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需要更多胸怀国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
“清廉为本一身正气,不贪不沾利国利己。”清正廉洁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始终简朴,充分践行了“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这句话。出任两江总督时,他一身补丁的穷酸样子出现在富饶的江南,看守衙门的小官以为是哪里来的草民,定要赶他走,直到拿出官印,他才被请进府。即使上任后权倾一方,他也仅仅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称他“于青菜”。同时,严惩贪腐,大义灭亲,将买官卖官、中饱私囊的小舅子处以极刑。直至逝后也仅仅是“萧然官舍,担石无存”。于成龙的一生秉承了“此生为官绝不昧天地良心”的信念,终生矢志不渝为国家和百姓办事谋福。“恪守为官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这不也正是我们当代公仆应具有的品格和情操吗?
“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敢于担当是他终身的信仰。赶考功名时,官员倒卖试卷,他心生“巧留指纹”之计,留下证据。在闱场,拿着证据立即要求停止考试,并高声叫喊:“如果让这些不学无术之徒混入官场,就会破坏我大清执政的基石。”私查官案,是砍头的罪名,但他为了政治清明,却无所畏惧。此后,任一方父母官,恰灾荒之年,民不聊生,当得知保定皇家粮仓内存有粮食时,他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僚屈九万规劝于成龙说:“私放皇粮乃是死罪。”于成龙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是一种救民于水火的决心,让人振奋。他敢于为事实担责任,将百姓利益看得远重于个人的官职,他始终牢记,自己出身于平民百姓之中,无论做到多大的官,都不能忘本,都要造福于百姓。“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不也正是我们当代党员干部应学习的精神和胆识码?
“律己是以服人,身先是以率人。”严于律己是他的毕生的追求。他45岁出仕,远离家乡,四处为官。他无论是身处偏远的穷乡僻壤,还是比邻都城的富庶之地,无论是身居官场时的知县,还是升迁后官拜兵部尚书,不管到哪里,都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为富贵所动。他三获“卓异”,当牌匾送到来堡村时,妻子泪流满面的说道:“他一生没给家里赚下金银,可赚了一世好名声。” 他在宦海沉浮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任何家眷,直至回乡葬母时与阔别20年的结发妻子才得以相见。他倾尽自己所能,一心为民、一生为民,无怨无悔。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品德让人敬佩,令人折服。“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不也正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胸怀和境界吗?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容,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句话是于成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实写照,也是“父母官”的真谛,以于成龙为镜鉴,可以给党员干部以明示、以警戒、以榜样。为官当学于成龙,这句话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把他那心怀百姓、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牢记使命、恪尽职守、率先垂范,做“于成龙”式的人民公仆。(迁安市野鸡坨镇纪委 高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