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县:建立“职责类分、合成单元、快速反应”机制 |
今年以来,滦南县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要求,着眼于县乡纪委领导班子换届和做好县级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立足于工作力量向监督执纪问责一线倾斜,结合丰南区县级纪检监察机构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和市纪委“合成单元、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在保留纪工委监察分局编制、职级、职数设置不变的前提下,整合现有力量,坚持职责类分,优化人员、科室配置,形成以科室为基础,分管副书记、常委、副局长指挥调动,各镇、纪工委、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配合的快速处置单元,紧紧围绕“监督、审查”两条线,探索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
一是准确把握上级精神。围绕如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四种形态”、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三转”等课题,对现行机制弊端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对“破”什么、“立”什么,准确把握、借鉴探索、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改革重点及主攻方向,力求不做简单的“物理分割”,重在实现“化学融入”(人员融入、职能融入、业务融入),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是构建衔接有效工作链条。在保留纪工委监察分局编制、职级、职数设置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打破岗位设置和身份界限,坚持职责类分,整合人力资源全面向监督执纪问责一线聚集,成立监督检查科、纪律审查科,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设立监督检查单元、纪律审查单元、综合保障单元,形成了“发现问题、查处问题、问责促改”工作链条,实现监督执纪问责无缝衔接,流水式作业。单元化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合与分,既可分散打“游击战”,也可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突袭战”。
三是理清科室职能定位。坚持与上级纪委内设机构对应,名称统一、职责对应、排序相同,实现下级纪委科室对应上级纪委处室“1对N”模式。在机构拆并上,将党风、政风和行风的监督职能进行归并;将信息、宣传、调研进行归并;将审理、法规进行归并,并进一步细化科室职责职能,重点解决多头执行、职能交叉等问题,防止因职能不清而发生的相互推诿问题。
四是强化“监督、执纪”两条线。成立监督检查科7个,人员16人,立足于发现问题,负责“监督检查战线”。综合协调工作由党风政风监督科(3人)负责;成立纪律审查科7个,人员15人,纪律审查人才库达到30余人,立足于审查问题,负责“纪律审查战线”。综合协调工作由案件监督管理科(2人)负责。打破原辖管单位界限,实行“片区管理”,通过1个监督检查科与1个纪律审查科建立监督、审查“1+1”组合,共同联系16-19家单位,强化责任担当,突出组合效果,确保工作链条高效运转。
五是创新工作机制及配套制度。继续推进“全员办案”机制,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定期通报调度。建立信息共享会商机制,加强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系。健全问题线索收集、分流台账、“一案一授权”、纪律审查主办人、责任追究、办案安全等制度。按照快速反应、及时办结要求,简单线索一周完成、一般线索1个月完成、复杂线索3个月完成。
“职责类分、合成单元、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实行以来,进一步激发了内在动力,释放出了事业活力,监督执纪问责力量得到壮大,监督执纪问责效果得到进一步体现。(市纪委办公厅 滦南县纪委)